再不动手,明年你的岗位可能只剩交接文档——AI已经替三成的程序员写好了90%的代码,而他们自己还没察觉。
朋友圈天天晒新功能,背后可能是两分钟的杰作。

点几下,苹果官网首页就被“抄”了下来,连React组件的命名都带着官网风格。
设计师的PSD刚存盘,前端页面就能跑了,12倍速不是夸张,是把“切图→标注→吵架”直接一键快进。
后端更离谱。
过去写十个接口,得先建表、写SQL、再套、配路由,现在连上数据库,表结构扫一遍,增删改查、、单元测试一次性打包,80%的时间直接省掉。

再补一刀:一句“让用户可以分页查订单”,30分钟连异常处理都安排好了,测试覆盖率85%,以前一周的活如今午饭前就收工。
别以为这只是炫技。
跨境团队把那套全链路搬进了真实项目:需求文档扔给,PRD和微服务架构图自动生成;Lynx克隆后台界面,敲接口,n8n把、物流、ERP串成一根线。
最终10人三个月的排期,被压缩到1人6天,第三方对接成本砍了九成。
老板在会上没忍住,当场把迟到的项目改成了提前上线。

可别以为AI写的东西能直接上生产。
实测40%的代码藏着小坑:字段拼错、事务忘加、日志乱飞。
团队用三层锁把风险往下压:关键模块人工再审、飞算多轮语法扫雷、整套环境私有化部署。
折腾完,错误率从四成掉到8%,但脑子还得在线——AI可以写代码,背锅的依旧是人。
下一步,写代码不再吃香,会提要求的人更贵。

写得好,一句话顶半支团队;会玩、这类多智能体框架,就能让十几个小机器人同时开工。
未来面试不考八股文,考的是你怎么把需求拆成机器听得懂的指令,再让它们自己组队干活。
真想上手,别等官方教程。
今晚就可以打开拖个页面,再拿连本地数据库跑一遍CRUD,体验把三天活压缩到30分钟的爽感。
记住:工具永远只是放大器,脑子才是开关。
先把流程跑通,再慢慢调教细节,避免一口气合并几千行机器生成的代码——那是给自己埋雷,不是提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