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0万现金刚落袋,转身就把东家十年心血打包带走,这事搁谁身上都得倒吸一口凉气。
事情发生在2025年7月,xAI的工程师李雪晨在离职前两周,把全部代码库塞进私人硬盘。
公司说,这些代码值“十年研发时间”。

换算成钱,没人敢估。
更扎心的是,他套现的股票刚好700万美元,数字对得上,时间也对得上。
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怎么可能带得走”。
现实是,只要权限够高,代码仓库就像自家网盘。
xAI给他的是最高权限,能读能写还能打包。
公司后来复盘,发现他用了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:把文件夹改英文名、压缩成.zip、后缀再改成.jpg,混在照片里传出去。
浏览器记录、系统日志全删,连垃圾桶都清空。
整套动作熟练得像练过。

离职那天,他签了份“已归还所有资料”的声明。
安全团队当晚就发现不对劲:日志里少了一段,密码被改了一次。
再查,人已经走了。
xAI直接起诉,罪名是“商业间谍”,最高十年。
法院9月初下了临时禁令:禁止他加入任何做生成式AI的公司。
换句话说,哪怕想收,也得先等官司打完。
这事在硅谷炸锅,不是因为金额大,而是时间点太寸。
2025年夏天,正是各家抢人大战最凶的时候。
xAI刚把Grok更新到3.0,的GPT-5还没发布,谁先拿到对方代码,谁就能省几个月甚至几年。

一位匿名工程师说,行业里私下流传一句话:“代码就是时间,时间就是护城河。”现在护城河被人抽走一块砖,谁都怕下一个轮到自己。
更现实的问题是:怎么防?
xAI的教训摆在眼前——权限给得太痛快,监控又太滞后。
有人算过,一个核心工程师每天能接触到的代码量,相当于一个中型创业公司全部家当。
传统做法靠“信任”,现在信任值几个钱?
几家大厂连夜升级了系统:代码仓库加“水印”,谁下载、几点几分、文件多大,自动截图留痕;还有人干脆把核心模块拆碎,每人只能看一小块,拼都拼不起来。
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。
工程师想带东西,U盘可以不带,脑子总带不走。

有人把关键算法背下来,回家重写;有人用隐写术,把代码嵌进音频波形。
防不住人心,就只能靠事后追罚。
xAI这次索赔“三倍损失”,按惯例至少上亿美元。
李雪晨那700万,怕是刚够律师费。
最尴尬的是。
他们没承认收人,也没否认。
业内都懂:顶级人才跳来跳去,今天xAI明天,后天说不定又回谷歌。
真要完全隔离,等于把人才市场切成两半,没人敢动。
一位HR私下吐槽:“以后发offer前,得先问一句:你没带前公司代码吧?对方说没有,你敢信吗?”

普通人看热闹,打工人心惊。
有人把这事转进工作群,老板立刻发通知:本周五前全员签新版保密协议,电脑装监控软件。
群里没人敢回“收到”,都在默默查自己的云盘。
毕竟谁没存过几段公司代码?
谁没在家加班写过脚本?
以前觉得是效率,现在全是雷。
说到底,技术越值钱,人心越难测。
xAI的官司还在打,结局无非两种:要么重判,给行业立个规矩;要么和解,钱到位了事。
无论哪种,都挡不住下一个“李雪晨”出现。
唯一能做的,是把权限收紧一点,把监控做细一点,把信任留少一点。
至于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给新人root权限的老板,看完这条新闻,估计今晚睡不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