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外界还在热议“5nm、7nm”的芯片制程时,华为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。
在最新一次公开发言中,华为常务董事、华为云CEO张平安直言:“芯片制程并非核心,客户真正需要的是优质的计算结果。”
一句话,点醒行业。这句话背后的底气,来自华为云在算力效能上的硬实力突破。

张平安透露,华为云通过技术创新,让单卡在50毫秒时延下能生成2400个token/秒,这意味着生产效率是英伟达H20芯片的3倍!
在AI算力竞争愈发激烈的2025年,这样的成绩可谓相当炸裂。不是靠堆料、拼制程,而是靠架构、算法、协同的全面优化。
更令人关注的是,华为昇腾云如今不仅支撑自家的盘古大模型,还全面兼容包括、Kimi在内的第三方模型生态。
张平安表示:“我们希望所有大模型在昇腾云上都能跑得更快、更好。”
这背后反映的是华为的战略转向——不再做“封闭系统”,而是打造真正开放、通用、可扩展的AI算力底座。
张平安用一个颇具象征性的比喻:“中国的算力黑土地,正在成为全球客户的AI算力中心。”
目前,中国国内的数据中心普遍采用液冷技术,但在海外,这项技术仍相对罕见。
他透露,如果要对海外数据中心进行改造,不仅周期长,而且光纤网络带宽也难以支撑大模型的训练需求。
这意味着中国的AI基础设施,在某种意义上,已经领先了。756天“零事故”,华为云的底气。
在可靠性层面,张平安还晒出了另一份亮眼成绩单:“华为云已连续756天保持重大事故零记录。”
根据行业规定,云厂商一旦发生重大事故,都必须公开披露。而在这一点上,华为云已连续两年多稳居“零事故”纪录,这不仅是技术稳定性的体现,更是企业级客户信赖的关键。
在AI大模型和算力竞争的风口,有人拼芯片制程、有人抢GPU资源,但华为选择了另一条路——从结果出发,以算力效能为核心竞争力。
当别人还在看“几纳米”,华为已经在思考“算得更快、更稳、更安全”。这或许,就是中国AI算力真正的突围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