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庆除了陪娃和运动,一直在钻研MCP与AI智能体,过去我对AI的认知还停留在搜索与对话工具层面,现在才发现它的能力边界早已突破。作为公司高管,我更关注的是:如何让这样强大的技术,真正成为业务的“助推器”?
首先要明确核心目标,我的需求很清晰。第一是业务拓展,这是销售板块的核心诉求;第二是围绕业务拓展,把“客户”作为一切动作的原点。我手上有一份梳理好的潜在客户清单,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用“获取、留存、增长、推荐”的逻辑,把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对我们产品和服务的忠实认可者。
至于落地路径,我想从“AI工具组合应用”切入。业务支持、生态活动、品牌建设,这三件事都要围绕客户转,而AI正是串联它们的关键。第一步,我计划先用AI搭建智能体,再结合可调用的MCP能力,对现有客户清单做清洗和分层——不只是筛选,更是精准定位,最终选出最具成单潜力的前100名种子客户。
有了精准名单,后续动作就有了方向。针对这100家客户,我们要把“业务支持+生态活动+品牌建设”和“获客、留客、增客、转介绍”的逻辑结合起来,在实际执行中不断优化验证,直到拿到结果。

设想的具体场景是这样的:把客户数据表格发给智能体A,它会结合全网信息补充标注,帮我剔除非精准客户、圈出前100优质客户;再把客户的信息交给智能体B,它能定制专属营销方案、生成PPT,还会把客户特征归入数据库;针对特征相似的客户,智能体C可以批量产出对客户有帮助的对话内容、邮件、图文内容等——邮件定期发送、自媒体内容发布前,我们会做最终审核,确保精准度的同时把控风险。
当然,AI能赋能的场景远不止这些,但当下最重要的是“先落地再优化”。这几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理论,我已经搭好了基础环境,打算基于腾讯生态先把这套方案跑起来,边做边调整。比如智能体 A 清洗客户数据时,如何解决 “全网信息交叉验证” 的精准度问题?针对行业的特性,智能体 B 定制的营销方案会侧重哪些技术参数与合作场景?第一批 100 家种子客户的触达邮件发出后,又会收到怎样的反馈、如何用 AI 快速优化与客户沟通里的内容等。
后续我会把这些 “从 0 到 1” 的落地过程、遇到的坑、优化后的效果,用更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拆解出来 —— 对我来说,“可复用的方法论” 比理论更有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