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图谱|关于知识图谱的三个争议点

一、知识图谱教育知识图谱的辨析

在教育领域,术语“知识图谱”常被特别指代为教育知识图谱。这种图谱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以“实体-关系-实体”三元组为基础的知识点网络。它不仅关注知识的表征,更延伸至教育应用层面,涵盖了教学资源、评价工具、教学策略等一系列教学属性。当前,一些教育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将知识图谱的节点具体化为“微课”,这进一步体现了知识图谱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。

知识图谱_知识图谱_教育知识图谱

二、知识图谱与思政图谱的区分

尽管“知识图谱”这一名称直观地指向了知识的表征,但课程思政则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。思政课程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对事实和原理的正确理解,并将其应用于行为指导。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来看,思政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行为倾向,而非仅仅传授固化的知识和原理。因此,当探讨课程思政知识图谱时,我们面临一个关键问题:它究竟属于知识范畴还是思政范畴?如果思政点之间存在“实体-关系-实体”的关联,那么是否应该采用“思政图谱”这一术语来更准确地描述这种关联?

三、知识图谱研究的深度与广度

当前对知识图谱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知识的表征上,如知识点的细分、知识点间关系的性质定义、知识图谱构建的技术等。虽然精确的表征和构建知识图谱是基础且必要的,但如果研究仅限于此,知识图谱的作用可能仅限于作为权威教材的立体展现。为了充分发挥知识图谱的潜力,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,探索如何利用知识图谱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、丰富人才培养手段,并最终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。这不仅涉及到知识的传递,还包括创新思维的培养、批判性分析能力的提高以及终身学习习惯的形成。

(感谢AI帮忙润色语句)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none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