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年来,跨境电商蓬勃发展,中国卖家大规模涌入亚马逊、eBay、Shein、Temu 等平台,借助全球市场实现快速增长。
但在与跨境卖家沟通中,我发现一个被普遍忽视的“隐形门槛”——产品预审查(Pre- )。
很多卖家误以为只要产品能顺利发货,等到买家收到货再说;殊不知,在产品上线之前,就存在一套严格的合规审查机制:包括平台审查、海关监管、进口国法律要求。任何一个环节没做好,都可能导致:
下面我就从律师的角度,结合跨境电商的实际业务场景,和大家聊聊“产品预审查”到底涉及哪些隐形门槛!

卖家最容易忽视的几个典型场景
案例一:小家电 CE 标志“贴图版”
有卖家为了赶货期,直接在产品上贴上“CE”标识,却没有任何检测和认证。结果在欧洲入境时被海关查扣,整批货物退运,损失惨重。
案例二:童装标签不合规
某卖家童装产品出口美国,虽然质量没问题,但未标注纤维成分和产地,违反了美国《纺织产品识别法》。最终不仅被海关扣货,还被罚款。
案例三:关键词投放触碰商标权
卖家在亚马逊投放广告时使用“Dyson替换滤芯”作为关键词,结果被品牌方投诉商标侵权,导致账号被封。
这些情况都不是卖家恶意违法,而是缺乏“预审查”意识!

什么是“产品预审查”
01
知识产权预审查
02
安全与认证预审查
03
合规标签与信息披露
04
贸易与进出口限制

律师建议
POINT
建立合规清单
POINT
引入专业第三方检测与律师审查
POINT
强化团队合规意识
POINT
建立风险应对预案

总结
跨境电商的竞争已经进入“精细化运营”阶段,价格和流量不再是唯一竞争力,合规能力正在成为新的护城河。
产品预审查,就像是“看不见的海关”,提前把关,避免后续的高额代价。作为律师,我们的职责不仅是“救火”,更是帮助卖家未雨绸缪,筑牢合规防线。如果您有任何问题,欢迎联系我们!

作者简介
胡李娜律师
国际经济法硕士,北京市京师(深圳)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。长期为跨境电商卖家及服务商解决法律问题;依据丰富的实务经验,以维护客户的利益为主旨锻造法律服务方案,提供专业法律风险防范和应对服务。



电话丨
邮箱丨
免责声明:本文及其内容仅为交流目的。本文任何文字、图片等内容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如需转载或引用,请联系公众号后台取得授权。